毋庸置疑。
劉德華與郭富城,是雙週一成之後香港最具叫座力的兩個演員。
很多人或許會表示不服。
尤其同為大咖的甄子丹、梁朝偉和古天樂影迷,甚至也包括劉德華影迷。
這個話題拒絕嘴仗,需要以理服人。
「票房叫座力,依託商業類電影的上限而來」
雖然要恭喜甄子丹,憑電影《怒火·重案》,剛剛登頂了港片在內地的票房冠軍,但前有周星馳以低成本喜劇打敗動作巨星成龍和黑幫梟雄周潤發的案例,各位應該明白為何甄子丹要屈居劉郭之後。
而梁朝偉與古天樂論數據,一向都在劉郭二人之下。
郭富城 「手握三個香港一番年冠,單部影片的影史票房總冠軍,一次破紀錄,三部影片票房進入華語片票房前三十強」,在香港影市而論,這就是雙週一成之後的天花板戰績,無人可以撼動。
這其中也包括劉德華。他在香港影市的成績是, 「一番年冠一個,另外兩個年冠與梁朝偉平分,只有兩部電影進入華語片票房前五十強,且沒有破票房紀錄的歷史成績。」
而若以這幾個大咖來講,郭富城不但已上映電影數量最少,且商業作品的比例最低。
但這並沒有妨礙,他以不可辯駁的票房成績登頂。
這其實已經說明其非同一般的票房叫座力。
劉德華則以 「史上最多的進入票房前十榜次數的成績」,抹平了與郭富城之間在頭部票房的差距。
所以將二人並列。
古天樂則等同弱化版劉德華,而且迄今 「沒有一番年冠與內地一番過十億票房」。
梁朝偉在香港影市的表現一向都中規中矩。
而以內地影市情況論, 「郭富城、劉德華和甄子丹三人,一人手握三部以主創身份過十億票房的作品」,也毫無疑問是最具叫座力的演員陣營。
那些無視電影類型、僅僅比較數字的做法,明顯就是無腦之舉。
「單核與商業票房」
很多人言必稱單抗,認為單核票房才是真實號召力。
但與之同時,又忽略電影題材、投資規模、檔期及導演知名度等因素,或者純粹只是雙標。
所以真相被掩藏,只剩下扯皮撒潑,毫無意義。
譬如我們隨意截取一個十年來觀察。
從2004年到2013年,若論單主角, 「劉德華9部,郭富城8部,甄子丹9部,古天樂3部」。
劉德華六部商業動作電影、兩部劇情小眾, 最高的《風暴》達3.14億。郭富城三部文藝電影、兩部懸疑小眾和一部商業動作, 最高的《全城戒備》9033萬。甄子丹皆動作電影, 最高《葉問2》2.34億,古天樂一部 《大內密探零零狗》1億。
再看另一個資料,十年間劉德華有22部作品 「小眾文藝占3部」,郭富城有18部作品 「小眾文藝占10部」,甄子丹21部全數商業電影,古天樂31部作品 「僅一部與郭富城合拍的《柔道龍虎榜》為小眾」,其他全數是商業電影,而真論單主,其實古天樂單獨主角的電影數量最少。
所以從以上資料可以看出,單獨以所謂單主角電影票房而論,郭富城在四人中確實要排到最末,但另一個事實是他僅有一部商業片,這種比較就變得無趣了。換句話說,如果郭富城大量接拍商業製作,票房又會是另外一番景象。
這一點從他另外的商業電影票房就完全可以看出。
比如 「《寒戰》2.54億、《全民目擊》1.79億、《西遊記之大鬧天宮》10.46億、《道士下山》4億、《西遊記之孫悟空三打白骨精》12億、《寒戰Ⅱ》6.78億、《西遊記之女兒國》7.2億、《無雙》12.73億,最新的《秘密訪客》2.15億。」
這些商業電影的票房,才是決定一個演員叫座力的關鍵因素。
如果沒有這些票房成績打底,翁子光如何說得出一句, 「郭富城片酬向來都是香港演員中最貴的那一檔。」?
待映作品中,《風再起時》、《掃毒Ⅲ》,甚至還包括籌備待拍的《寒戰Ⅲ》,都有問鼎票房紀錄的可能性。
尤其《寒戰Ⅲ》,更有再創香港影史紀錄的機會。
「投入產出與性價比」
演員的片酬其實從來都不是一成不變的。
遇到喜歡的劇本,郭富城一向是減片酬,而劉德華一般是拿片酬投資。
關于投資與性價比,其實以陸劍青和梁樂民這兩位導演的作品為例,就可以說得很清楚。
《寒戰》系列,第一部 「投資2500萬港幣,香港票房4282萬,內地2.54億」,即便忽略其他區域,票房總額也超過了投資成本十倍。第二部 「投資追加到8000萬港幣,香港票房6682萬,內地6.78億」,綜合其餘地區票房,票房總額亦能達到投資成本十倍。
電影《赤道》, 「投資兩億,香港票房1615萬,內地2.1億」,與《寒戰》形成鮮明對比。
所以一些喜歡國際反恐類型電影的影迷一直疑惑,為什麼《赤道》不拍第二部?在場面鋪排過大的原因之外,投資回報比也是一個極關鍵的因素,雖然並不是所有叫好叫座的電影都會拍續集,但口碑票房都不如意的電影大機率沒有續集可言,這是在商言商的問題。
另外關于片酬問題,九十年代初期,劉德華的片酬僅次于雙周成李四人。但到了後期,郭富城憑《風雲之雄霸天下》從雙週一成手中奪得年冠之後,兩人的片酬就已經差距很小了,劉德華憑資歷可能略勝,再到郭富城在新世紀金馬連莊時,就幾乎追平。
劉德華在2005年啟動「亞洲新星導」計畫時表示, 「將拿出三部電影的片酬作為資金支持,總計1250萬港元。」
2008年,郭富城拍《風雲Ⅱ》時媒體報導其片酬為600萬。
最近期一則報導,是二人的片酬都是兩千五百萬。
其實就這些數字來看,香港演員的片酬相對是在比較合理的范疇內浮動, 「商業大製作拿高片酬,普通小製作就減價,碰到喜歡的文藝電影甚至就象徵性收取」。
甄子丹一般身兼主演和動作設計,加上動作演員的優勢,片酬可能會略高于郭劉,應該是合理情況。
其他的演員(雙周成李之外),則不可能逾越他們二人片酬。
他們一路,從歌壇酣戰至影壇,仍顯意猶未盡。
一個從歌壇跨界,連莊金馬影帝之後一路逆行,商業與文藝並重,堪稱十年來最能打的香港演員。
另一個數十年雙線長紅,在經歷「馬踏事件」之後,更老當益壯,頻繁爆發。
劉德華,與郭富城。
或可謂香港娛樂圈鬥志最強的兩個人。
再無第三人其後。
而這場競逐還沒有結束。
靜待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