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娛樂圈出了名的好兒子、好丈夫、好演員。
他從「皇帝專業戶」到全能影帝,從螢幕中的鐵血硬漢,走向綜藝的顏藝擔當。周星馳稱讚他為創作型演員,前途無限。他就是鄧超,大家公認的「三好男人」。
01
1979年寒冬臘月,鄧超生在江西南昌的一個普通家庭。
父親鄧中林是南昌大學博物館的書記,而母親黃梅則是一名再普通不過的工人。
但從鄧超與父母的合照看,這孩子,從小眼神機靈,註定生來不凡。
可能因為是重組家庭,母親那邊帶著個姐姐,在父親那邊有一個姐姐一個哥哥。
只有鄧超是父母倆共同撫育。
這麼多孩子嗷嗷待哺,夫妻倆忙的找不著北,一大家子的日子也過的緊巴巴。
在後來的報導中,就連鄧超也不無調侃,名字裡的超,就是超生的超。
那時候,哥哥姐姐都大了,只有鄧超還年紀尚小。
加上重組家庭,父親的注意力大部分都在他頭上。
這是好事,但又不那麼好。
鄧中林盯著鄧超做的每一件事,可小孩子哪有不犯錯的?
為此,鄧超沒少挨過棍棒,他錯了打他,他沒錯夫妻倆吵架了也打他。
經常被「筍子炒肉」的鄧超在挨打之後難免會鬱悶。
這時同母異父的大姐,就會像變戲法似的,給他糖吃安慰他,給了小小鄧超為數不多的溫暖與關心。
小時候的鄧超嗜書如命,但受困于家庭條件,根本沒有積蓄給他買多餘的書。
每每這時候大姐都會拿出自己的一部分錢,為鄧超買書。
比起父母的嚴厲,大姐無微不至的關懷,就像是四月的微風,五月的朝陽。
是鄧超童年中,為數不多的溫暖記憶。
也正因為學習的機會非常難得,年幼的鄧超根本不敢有花花腸子,對待學習很是上心。
時間一長,他居然也成了「別人家口中的孩子了」。
獎狀年年都捧回家,體育方面也是一把好手。
但鄧家孩子實在太多,所以在鄧超小時候,他們家不得不實行分餐制度。
所謂分餐,就是一人吃一份菜。
雖然已經如此節儉,可日子還是過得捉襟見肘。
等到鄧超的大姐都入職了,鄧家還在分餐。
直到1990年,大哥也開始工作了,這種節儉的吃法才叫停。
就這麼順利平安度過了小學時期,鄧超在父親的嚴加看管下,成績一直穩居上游。
如果持續下去,鄧超說不定能考個好點的大學,可計畫總趕不上變化。
讓鄧超爸爸沒有想到的是,棍棒教育,物極必反,管的太多,叛逆期越像脫韁的馬。
02
乖巧孝順的鄧超,在13歲那一年就像變了個人似的。
他打耳洞、染格格不入的頭髮、參與鬥毆,人送外號「混世魔王」。
除了染頭打架,鄧超還額外發展了業餘愛好——跳舞。
這一來二去,年紀輕輕就成為了舞廳的常客。
去得多,鄧超的舞也越跳越好了,業精于勤,他甚至在舞廳裡當起伴舞賺錢。
雖然這個閃光點在鄧超爸爸眼中一文不值,但在日後,卻的的確確為鄧超掃平了不少障礙。
日益叛逆的鄧超對抗上強硬專橫的父親,那自然是二虎相爭,誰都不讓誰。
鄧超已經逐漸擁有獨立思想,而父親還是沿用老一套。
看著作勢要打他的爸爸,叛逆期標新立異的鄧超心灰意冷,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這裡怕是再也待不下去了。
牙一咬,心一橫,鄧超就這麼離家出走了。
1994年,15歲的鄧超從江西南昌走到了廣東東莞。
身無分文的鄧超在東莞的街頭四處流落,可回家呢,他又不甘心。
摸摸空空蕩蕩的錢包,他深知要留下來,就務必要找一份工作,這時他又想起了跳舞這個老本行。
也許是就該他吃這碗飯。
小小年紀的鄧超,左右逢源,機靈聰慧,再加上他不俗的表現力,很快就從一群伴舞中脫穎而出,沒過多久一躍成為了舞廳的領舞。
鄧超蹦迪
嘗到甜頭的鄧超,更打消了回家的念頭。
一邊是在廣東東莞樂不思蜀的鄧超,另一邊卻是在家裡愁白了頭髮,找孩子找瘋了的鄧超爸媽。
看著房間裡有關鄧超的一點一滴,鄧超爸媽的內心無時無刻不在心如刀割,如果當時不那麼嚴厲,他是不是就不會摔門而去……
皇天不負苦心人,尋遍了大街小巷的鄧超爸媽終于有了孩子的消息,好心人告訴他們,鄧超在東莞的舞廳當領舞,混的還不錯。
鄧超媽媽當機立斷辭去了工作,和鄧超爸爸即日啟程,拿著幾乎全部的存款輾轉來到了東莞。
這一找又是半個月,找遍了東莞大大小小的舞廳。
可東莞的舞廳星羅棋佈,而鄧超工作的小舞廳哪是這麼容易被找到的。
就在一籌莫展之際,鄧超爸媽正打算前往下一個舞廳時,卻沒想偶遇了電梯旁的兒子。
原來當時鄧超正準備上樓,詫異之餘還想著逃避。
鄧超爸爸看著多日未見的孩子,百感交集,鄭重其事地對兒子承諾:以後我再也不打你了。
而鄧超的媽媽則是在旁邊啜泣,哭成了淚人。
在回去的路上,鄧超的媽媽說:
要是再找不到你,我們就打算在這邊住下來了,找不到就一直找下去。
一輩子都去找你……
情到深處,鄧超看著兩鬢斑白的父母,也是滿心愧疚,就這樣回到了南昌的家中。
這家庭倒是美滿如初了,可彼時的鄧超已經光環不在,國中畢業的身份難以在社會立足。
原本鄧超父母希望他能通過美術上學。
卻沒想到突擊美術沒過,鄧超去隔壁唱了一首流行歌,舞了一個disco,陰差陽錯地,被隔壁的話劇班給錄取了。
經過國中離家出走的經歷,父母想著可能這孩子天生就適合藝術,也就隨他去了。
事實證明,鄧超在這方面真的很有天賦。
1995年,鄧超進入江西藝術職業學院學習話劇。
在那兒他結識了老師鄧學東,還因為關係太好,還加上同樣姓鄧,鄧超直接將他喊成乾爹。
多年教師的鄧學東,看著鄧超的天賦與潛能,鼓勵他衝刺頂尖學府,中央戲劇學院和北京電影學院。
不僅如此,父親也像哥們似的帶著鄧超去考中戲。
當時很多人都覺得幾率不大,結果鄧超靠著幽默的模仿秀和在舞廳的摸爬滾打,深得評委歡心,接連被兩所學校錄取。
而在鄧學東的建議下,1998年,鄧超最終選擇了中央戲劇學院。
本以為這就已經苦難的終點了,卻沒想到現實的打擊才剛剛開始。
03
好景不長,鄧超這學校考是考上了,但是每年3000元的學費怎麼辦?
父母一個是博物館的普通書記,一個是工人。
兩人加起來的工資,養活一大家子人都艱難,更何況是高昂的學費呢?
要不,這學就不念了吧!
看著日漸蒼老的父母,和壓力同樣不小的哥哥姐姐,鄧超這樣說道。
但還沒等父母表態,鄧超的大姐第一個站了出來:
「我堅決反對!」
早早參加工作的大姐,深知沒有學歷,知道在這個社會上有多難立足。
她可不想這個弟弟,重走自己的老路。
她一邊安撫父母,一邊安慰弟弟,隨後拿出一張存摺。
上面的數字不多,但足夠鄧超交學費,而父母只要承擔,鄧超每個月500的生活支出就行。
可以上學的喜悅,沖昏了鄧超的頭腦,又或許,在鄧超心裡,大姐就是哆啦A夢一般的存在。
——無論他需要什麼,大姐都會從口袋裡,給他變出來。
只可惜,現實不是童話。
接下來發生的事情,幾乎徹底將鄧超擊垮。
到了寸土寸金的北京,鄧超發現處處都要錢。
餓得受不了時,鄧超就睡覺,試圖通過睡眠來欺騙自己。
大城市比不得小農村。
父母也以為小鄧超在北京過的不錯,至少不挨餓,可鄧超直到後面的採訪才坦白:
「那時候,我是最窮的」。
然而懂事的他已經接受了這樣的安排,勤儉節約地過完了大學。
為了不讓家人操心,他只能以更好地成績報答家人。
也因為過于投入,大學還被不少人稱為「戲瘋子」。
在2002年,他畢業成功進入了中國國家話劇。
跟跑劇組比,劇院更與央戲匹配度更高,雖然酬勞不比演戲,但這個鐵飯碗對熱愛戲劇的鄧超來說,也是不錯的選擇。
在2002年,初入影壇的鄧超也受約出演《少年天子》的皇帝,知名度大增,戲外更與「靜妃」郝蕾情投意合,可謂愛情事業雙豐收。
但沒想到看似命運最好的安排,不到一年就來索要報酬。
04
2003年,鄧超接到一個電話,電話那頭告訴他姐姐確認了癌症。
這對鄧超來說,無疑是一道驚雷從天而降。
他也是這時候才知道,大姐當初給他的存摺,竟然是大姐準備留給自己的嫁妝。
換句話說,無論是他家裡,還是他的姐姐,這次,是真拿不出一分錢了。
可是想要穩定大姐的病情,急需一筆天文數字,那麼這筆錢,從哪出?
束手無策時,鄧超想到了他的專業——演戲!
演戲來錢快!他開始不在乎角色,也不在乎劇本。
之前總是姐姐為他遮風擋雨,如今,到了該回報的時候了!
說幹就幹,鄧超不再滿足于中國國家話劇的鐵飯碗,紮根在劇組。
那段時間,鄧超成了拼命三郎,瘋狂地在劇組拍戲,一部連著一部,還因為壓力太大,出現了尿血的症狀。
也是那個時候,鄧超將敬業發揮到了極致,就像年少從伴舞走到領舞,他也在劇組從常任配角熬成了絕對主角。
赫赫有名的《少年包青天》就是當時的代表作。
努力沒有白費,在鄧超夜以繼日的工作下,他總算掙夠錢給大姐治病了。
大姐的病情也在藥物和手術的幫助下有所緩解,治療兩年之後終于痊癒。
鄧超母親、鄧超、鄧超大姐(從左至右)
可是,沒想到這姐姐的病剛好不久,父親又患上了急性尿毒癥。
鄧超第一時間願意為爸爸捐腎,但這時醫生無奈道:
鄧中林(鄧超爸爸)的腎功能只剩下10%。就算是移植,成功率也很低。鄧超也只得作罷。
除了罹患尿毒癥,鄧中林還有糖尿病等基礎老年病,只能靠著藥物和治療,勉強維持生命。
每週透析,再加上七七八八的進口藥,這意味著家裡需要掏出更多的錢。
鄧超只能比之前更投入事業,除了拼命賺錢,他想不到別的辦法留住父親。
父親還在病床上等待治療,他沒有辦法休息,壓力太大時,他就找到一處無人的地方大哭一場,緩解情緒。
2005年,對鄧超來說,是轉折的一年。
事業從「皇帝專業戶」轉型為「高幹子弟專業戶」,錢賺的盆滿缽滿。
同年與郝蕾好聚好散後,又在拍戲的途中收穫了與「娘娘」的愛情,延續到現在。
陸陸續續地,他攢了一筆錢,再加上向導演預支的片酬,他在江西南昌為姐姐買了兩套房子。
時隔七年,他終于通過自己的努力,報答了姐姐的恩情。
只可惜,錢也不是萬能的。
雖然鄧超已經竭盡全力去延長父親的生命,但僅僅過了五年多,鄧超的爸爸還是走了。
2011年1月,鄧中林離世,當時還在外地拍戲的鄧超,沒能及時趕回來去看父親最後一面。
原本他還計畫在同年讓父親見證他與孫儷的婚禮。
只歎子欲養而親不待,父親還是沒等來兒媳婦過門的日子。
2011年6月,鄧超與孫儷舉辦了婚禮。
2011年11月,鄧超與孫儷的孩子出生,為了懷念去世的父親,鄧超把第一個孩子小名取做「等等」。
無論時間過去多久,鄧超總是在夜深人靜想到父親,父親的離去成了他畢生的遺憾。
父親不在了,親情在鄧超眼中也越發重要。
在之後的日子,他漸漸減少工作,將更多的時間分給家人,他陪著母親黃梅四處旅遊。
也會邀請母親、姐姐和外甥女去他的電影首映做客。
他與大姐的感情,也更加深厚。
大姐常常在平臺跟弟媳孫儷互動,親切地稱呼孫儷為「儷儷」,熱情邀請弟弟一家吃飯。
05
時間一晃,已經到了2021年。
曾經的拼命三郎鄧超,現在幾乎是半隱退狀態。
今年一整年,就接了一檔綜藝《創造營》。
而其它時間,他在歲月靜好,他在享受家庭的美滿,他活成了自己喜歡的樣子。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鄧超的原生家庭環境和個人歷練,使他成為了圈內,難得沒有緋聞的男星。
觀眾們愛那個在螢幕上揮灑自如、說學逗唱的鄧超。
而那個情深義重、執著堅強的鄧超,也同樣熠熠生輝,同樣值得尊敬。
在「娛樂至死」的大環境下,像這樣懂得慈烏反哺、雕琢作品的明星,才是大家真正該追捧的偶像。